廣東省有兩個石寨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分別是梅州蕉嶺縣南磜鎮(zhèn)的石寨村和汕尾陸豐市大安鎮(zhèn)的石寨村,因為路過陸豐,于是決定找個機會去看看這座從未聽說過的陸豐石寨村,一般去一個沒聽說過的地方之前,我都會先上網(wǎng)搜索了解一下,而新華網(wǎng)那張航拍圖,立刻吸引了我,雖然我知道走進古村和航拍是兩回事,但我還是忍不住想走進這座空中俯瞰“顏值”如此之高的古村落。
石寨古村落,位于汕尾陸豐市大安鎮(zhèn),初建于唐,已有1000多年歷史,明末進行了大規(guī)模建設(shè),幾百年來沒遭受大型的自然災(zāi)害和人為破壞,目前也是汕尾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借用網(wǎng)上一張航拍陸豐石寨村的照片,實地走進這座城堡式的古村落,又會是怎樣的呢?不妨隨我去看看。
廈深高鐵陸豐站下車,站外有開往大安鎮(zhèn)的公交車,路程約24公里,車票10元,在S240南溪村牌坊下車,向東步行1.5公里到達石寨村。
那天正值午后,陽光火辣,空曠的鄉(xiāng)村道路上沒人沒車,好在我?guī)Я艘话延陚?,也用來遮陽一用?/p>
石寨村看來是一個貧困村莊,村口貼著扶貧工作的宣傳欄,粵B車牌的深圳扶貧車輛剛好在卸載幫扶物資。
石寨村不算大,順著村中主干道一直走就能找到古寨,如果你還不確定的話,可以問問村民“石城”或者石寨學(xué)校在哪里,沒有人不知道的。
石寨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還是中國傳統(tǒng)村落,也是廣東省古村落,寨門前有石碑,很不明顯的題字人是陳紹基,已經(jīng)被判處死緩的原廣東省政協(xié)主席。
石寨又名“石城”,開基于唐代,城堡式的建筑建于清代。
石寨古村旁邊就是石寨學(xué)校,自古以來這里便重視教育,以人杰地靈而聞名。
石寨歷史上最牛的一次放榜是清光緒乙酉科,四位石寨學(xué)子隨帶兩名書僮前往惠州府參加府試。放榜時,滿榜十二人中竟有六名石寨人,四文、一武、一貢生,占了半壁江山,一時引起轟動,四人趕考怎么又多出兩人呢?原來兩名書僮憑著平時侍讀時的耳聞目染,偷偷參加了考試,又居然全都榜上有名。
當(dāng)時有好奇者詢問書僮:石寨有多大?書僮吹牛逼:寨外六萬人,寨內(nèi)不曾入。其實,書僮是因地偏人稀怕被外人瞧不起。據(jù)說這也是石寨村門口卻寫著“石城”的緣由,“城”比“寨”聽起來更牛。
雖然有點玻璃心,但石寨人“惠州府試居半榜”的美談從此流傳。時至今日,作為一處貧困偏僻的村落,石寨古村落旁依然還有一座像樣的石寨學(xué)校,只是不知道在鄉(xiāng)村師資力量匱乏的今天,石寨莘莘學(xué)子還能不能延續(xù)前輩的榮光。
石寨甚至連景觀也是融入文房四寶的,據(jù)說遠處的法留山當(dāng)“筆”,阡陌交錯的竹坑洋是一格格的“紙”,再加上硯山為“硯”,鑒湖作“墨”,案山成“臺”,構(gòu)成了石寨筆、墨、紙、硯、臺的意象。
其實很多保存至今的傳統(tǒng)古村落,都是非常重視教育的,因為只有重視教育才能出人才,出人才才有資本回饋鄉(xiāng)里,返鄉(xiāng)建造精美或者不同尋常的建筑,而這些精美或者不同尋常的建筑保存下來的幾率也大些,才成就了一處處歷史文化名村。
所以說來說去,這些古村落能保存下來很大程度都得益于教育,詩禮傳家——加冠進祿——光宗耀祖——流芳百世,大概就是這樣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一個不重視教育的地方出不了人才,世代面朝黃土背朝天,也就沒有眼光和實力建造精美的傳世大宅,千篇一律的破舊村落,即使被拆毀改造,可惜之處也不多。
走進石寨城門,首先便是一座祠堂建筑,黃氏家廟。最初石寨有石、陳、謝、黃多姓聚居,大概在明末黃氏族人入住,其后諸姓陸續(xù)遷出,只余黃氏一姓,操閩南話。
2008年家廟重修,立碑以志,最多的捐款45萬元,總共該有200多萬,真看不出這小廟要200多萬。
家廟很小,木雕、石雕、嵌瓷等工藝一樣不少。
兩旁便是通往村中的小路,也有剛放學(xué)的小孩回家,但村中大多房屋已荒廢,目測大概還住了一二十戶。
大多是這樣斑駁的舊墻和舊門,人去屋空,鐵將軍把門。
正午時分,遇到的居民大概還不如寨中的野貓多,特別是這兩只精靈一樣的野貓和我如影相隨,一起愉快地玩耍了很久。
它倆從下水道里鉆出,動作一致,與我若即若離,大概是對我這樣的外來人感覺還比較新奇。
走在古村寨中,狹窄的巷道,破舊的房屋,就是一個雜亂的古舊村落,糅雜著各種時代的建筑,著實沒有航拍圖好看。
城墻的幾個角落,有樓梯可以上到二樓,祭祀的魁星有些粗糙,筆也掉了。
站在二樓放眼望去,外有良田,石寨村前有螺河蜿蜒,背有群山聳峙,風(fēng)水貌似不錯。
枯樹上有個大喇叭,雖然沒有聲音,但想象中該有斗志昂揚的歌曲。
既然修筑寨墻,首要功能當(dāng)然是防范外敵,石寨寨墻周長約700米,高10米,基礎(chǔ)部分由石板條壘砌,足有3米高,上部分用三合土夯就。墻寬4米,墻體3米以上分內(nèi)外墻,內(nèi)外墻之間有2米寬的“馬路”。外墻遍設(shè)碟口和炮眼。
有東西南北四個門,距城門四十米處兩旁各設(shè)墻頭堡,石寨不僅是村,更是一座城堡。
明清時,海陸豐地區(qū)倭寇山賊禍害嚴重。傳說,有一次石城被倭寇圍困達一個多月,倭寇強攻不破,便妄想用斷水?dāng)嗉Z的方法迫寨人就范。有一天,倭寇見到了不可思議的事情:竟然有婦女在城內(nèi)高處晾曬鮮魚,還有濕淋淋的衣服掛滿了竹竿,知道寨內(nèi)糧食水源充足,遂無奈撤走。
其實“退兵之計”據(jù)說來自黃氏祖母,她命族人乘黑夜由暗渠潛至鑒湖捉來塘魚,第二天又將塘魚和用尿水弄濕的衣服一同掛至寨內(nèi)高處。據(jù)說石寨的暗渠不但是排污設(shè)施,還是秘密通道,渠內(nèi)可匿藏數(shù)百人馬,非常時期,若城寨被圍時還可派人由此道秘密潛出,向外通風(fēng)報信。
石寨有不少歷史故事,只是故事歸故事,現(xiàn)實歸現(xiàn)實,城鎮(zhèn)化的大潮洶涌澎湃,像石寨這樣偏遠村落根本沒有招架之力,現(xiàn)實中的石寨只是個貧困村,而古老的石城寨早已破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也吸引不了游人。
估計我是那天石寨古村中唯一的外來客,游完石寨,回到南溪村路口,坐上前往陸豐市區(qū)的車,陸豐是個宗教興盛的地方,看看大馬路邊的神位就知道了。
凡是走過沈海高速經(jīng)過陸豐的人,都會注意到一尊高大的媽祖像,這就是陸豐福山媽祖,就在城區(qū)旁的城東鎮(zhèn)霞湖村。
天后宮看起來挺新,其實卻與陸豐建縣的歷史一樣久遠,清雍正年間,清廷從海豐縣析出陸豐獨立建縣,清雍正九年,始建福山媽祖,可惜“文革”期間古廟被毀掉了,所以現(xiàn)在的天后宮都是重建的。
福山媽祖像在天后宮旁的小山包上,大概那座小山就叫做福山,山上也可以俯瞰陸豐市區(qū)。媽祖像和天后宮都無需門票,大中午的也就我一個人。
據(jù)說這媽祖像還是目前世界最高,高達24.99米,不過由于中國號稱最高最大的東西非常多,我也沒去過全世界的媽祖像,所以還真不敢肯定。
走到旁邊的小山包上換個角度拍拍,媽祖貌似騰云駕霧,護佑著一方子民。
陸豐建縣的歷史不算太長,近代以來一直以來與海豐縣并稱為海陸豐地區(qū),1988年在海陸豐兩縣的行政區(qū)域上設(shè)置地級汕尾市,1995年,陸豐撤縣建市(縣級市),由汕尾市代管,陸豐市的主要旅游景點是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碣石鎮(zhèn)的玄武山—金廂觀音嶺海濱旅游區(qū),與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石寨村是相反的方向。陸豐市到海豐縣大概35公里,在陸豐汽車總站有中巴車直達,車票大概是13元,時間大約1小時。汕尾市只有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就是海豐縣的紅宮、紅場舊址,還有一處就是陸豐市碣石鎮(zhèn)玄武山的元山寺,這兩個地方也分別是海豐和陸豐最有名的名勝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