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與朋友小聚,忽聞來自上英的友人笑道,午后自塭中撈起尖頭魚,腹中已孕育著魚子,只遺憾其大小尚不及黃豆,還需耐心地候上一個月,方能見其膘肥體壯。尖頭魚之肥美,其它地方如何評價,不得而知,但小城的老饕們卻是聞之垂涎。
尖頭魚,何時食用才最為適宜呢?民間素有諺語流傳——“年夜尖頭冬至烏”,意為冬至?xí)r節(jié)烏魚味美,而尖頭魚則宜在農(nóng)歷新年前后品嘗,彼時最為肥碩,最適口腹之欲。尖頭魚與烏魚皆為鯔科魚類的佼佼者,鯔科魚類臨近產(chǎn)卵之時,腹內(nèi)往往懷揣無數(shù)魚卵,體內(nèi)蓄積了諸多脂肪與養(yǎng)分,體態(tài)自然變得肥碩壯實,其肉質(zhì)也因此愈發(fā)鮮美,所以冬季正為品嘗尖頭魚與烏魚的好時節(jié)。 及至農(nóng)歷十月,尖頭魚漸漸變得肥美,潮汕一帶的人們常將其烹制成“魚飯”,因此也時常會被誤認為是烏魚。倘若未將尖頭魚與烏魚置于一處比對,人們大抵是難以分辨此二者的。不過,即便如此,二者間的區(qū)別終究還是有的。尖頭魚,其名即揭示了其頭部的特征,頭極尖,是以閩南一帶的民眾也稱其為箭頭魚。尖頭魚身形扁而闊,尾巴短小且寬闊,肉質(zhì)更顯嫩滑鮮甜,也正因如此,本地人愈發(fā)偏愛尖頭魚。而烏魚則頭大身圓,體型更為龐大,近斤重者亦是屢見不鮮,相比之下,尖頭魚的重量倘若能達到三四兩,便已堪稱極致了。然而,尖頭魚與“粗鱗”(本地話稱“粗蘭”)則更容易令人們混淆,關(guān)于這一點,我也時常感到難以分辨,但尖頭魚比“粗鱗”貴上許多,一些不良商家便常常以“粗鱗”冒充尖頭魚來售賣。雖然這三者皆屬鯔科魚類,但尖頭魚的學(xué)名是棱鯔,烏魚的學(xué)名則是烏頭鯔,“粗鱗”的學(xué)名則是粗鱗鯔。 如何烹飪尖頭魚才能使其味道愈發(fā)鮮美呢?對于這個問題,我想起了“舌尖上的中國”中經(jīng)常提及的一句話: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采用最簡單的烹飪方式。事實上,市面上價格達到數(shù)十元一斤的尖頭魚,似乎也難以算作高端的食材,但其新鮮程度卻是毋庸置疑的。猶記得小時候,父親在烏坎水閘管理處供職,每到冬季,常常會帶著他與同事們捕獲的尖頭魚回家。那時,他一個月方能回家?guī)兹铡;丶抑?,處理尖頭魚的活兒總是由他親自來干。將其洗凈,剖開魚腹去除內(nèi)臟,下鍋之時僅添入醬油與姜片,其余調(diào)料一概不加,只將醬油與水煮沸便可,這便是我前半生所見過最為簡單的烹飪尖頭魚的方法。盡管烹飪方法簡單,但卻與三十年后“舌尖上的中國”中提出的理念不謀而合,完全凸顯了尖頭魚的鮮美嫩滑,而其煮出的不多的醬油魚湯又成了佐餐的佳品,時至今日,每每想起,仍令我向往不已。那時,我便從父親那里得到啟發(fā),原來尖頭魚的魚頭也是極佳的部位,甚至是尖頭魚身上最好的部分。在此之前,我只懂得一條魚身上,最美味的應(yīng)當(dāng)是魚肉。 后來,我才漸漸明白,原來打破我原有觀念的,不僅僅只有魚頭最好吃這一件事。真正對尖頭魚極盡追求的老饕們,在醬油煮尖頭魚時,甚至連水都不加,只添加生抽與姜絲。當(dāng)然,這并不足為奇,畢竟這種做法與我小時候父親的做法大同小異。其主要區(qū)別在于,烹飪尖頭魚之時,僅將其洗凈,而不去鰓,也不剖腹去除內(nèi)臟,整條下鍋。待起鍋之后,由食客各自用筷子夾去魚肚、魚腮,這樣更能鎖住魚的鮮味。正因如此,在餐廳點尖頭魚時,服務(wù)員總會詢問一句:尖頭魚是去肚,還是不去肚? 當(dāng)然,尖頭魚除了不去肚的做法令我感到驚奇之外,還有些對此道極為精通的食客們,竟要求餐廳在烹飪尖頭魚時不能刮去其魚鱗,這令我愈發(fā)覺得詫異了。畢竟有鱗的魚在烹飪之前去除魚鱗,是最為常見的操作。倘若不去鱗,則勢必會影響口感,甚至?xí)芎怼N以儐栠^喜歡不去鱗食用尖頭魚的朋友,他們說,尖頭魚的魚鱗入口咀嚼時,會產(chǎn)生一種特別的香味,為何要去除呢?這當(dāng)真是“膾不厭細”的生動寫照。 對于醬油煮尖頭魚,近幾年不少食肆又進行了改良。采用三層肉墊于砂鍋底部,先以猛火燒開,再轉(zhuǎn)為文火慢燉,直至魚骨變得酥軟綿爛,食用時可將魚骨嚼碎直接咽下,無需吐出,這才是品嘗尖頭魚的真正境界。 尖頭魚除了煮之外,其實不論是煎、炸,還是清蒸,都堪稱美味,只是小城的食客偏偏喜好煮這一種做法,因為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尖頭魚的鮮甜與滑嫩。倘若不信,你大可去小城的餐廳嘗試一下,不論煎、炸,還是清蒸,負責(zé)記單的經(jīng)理總是不推薦的。當(dāng)然,也有一些餐廳由于尖頭魚賣不完,出于保鮮的需要,會將其拿去燜干。雖然這樣無法保持魚的新鮮,但卻能存放得更久一些,也降低了損失。想來也真是奇妙,同樣的食材,經(jīng)由不同的加工方法,烹飪出的食物味道便大相徑庭,這大抵也正是美食的魅力所在吧! 尖頭魚除了魚頭深受人們的喜愛之外,其身上的魚子更是尖頭魚的精華所在。也正因如此,宋代王十朋曾在《士昭贈寸金魚子》中寫道:“三印子魚猶未食,寸金魚子輒先嘗。”尖頭魚的魚子色澤金黃,因而素有“寸金”之美譽。未食其魚,先嘗其魚子,由此可見尖頭魚的魚子味道何其鮮美。所以,可以這樣說,沒有魚子的尖頭魚是沒有靈魂的,也是殘缺的、不完整的,倘若食用了這樣的尖頭魚,難免會留下遺憾。 尖頭魚還有著獨特的藥用價值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尖頭魚味甘、性平、無毒,可開胃,通利五臟。久食,可使人變得肥健。見到久食尖頭魚可使人變得肥健這一功效,對于一直想要增加體重的我而言,著實是一個極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