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豐小吃近年聞名省內(nèi)外,陸豐味道的整體推出,市城區(qū)二馬路小吃的整街走紅,海豐小米、海豐菜茶、海豐牛肉餅、陸河油茶、梅隴菜粿更是單品出名的當(dāng)紅小吃,口碑長盛不衰。海陸豐小吃品種豐富、門類齊全,制作材料涵蓋米、面、薯、豆、蔬菜、草藥、肉、魚等,特色為大米粉和番薯粉制品。源于傳統(tǒng)祭拜神靈和祖先的祭祀供品粿(粄),是海陸豐飲食一大特色。婦女普遍會做數(shù)種粿點,粿料用米粉(糯米、占米)和番薯粉,有咸甜兩味,可分為歲時節(jié)日粿和平時小點粿。
汕尾小吃不下百種,制作技藝在民間一直傳承,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基因,味道古早,群眾基礎(chǔ)扎實,擁有一大批忠實的粉絲。
其實也就是番薯粉餃,也叫餃仔。之所以叫小米,也許與穗港茶點“燒賣”白話發(fā)音有關(guān),都是小布袋狀,但前者布袋口沒有扎緊,小米袋口捏緊了,且換成番薯粉制成的外衣。把番薯粉用開水沖開,和成面團一樣的番薯粉團,然后就做餃子狀的小米的皮,三層肉剁爛,加進鹽、醬油、鐵脯(大地魚)粉等,再包成小米形狀,上鍋蒸十分鐘左右,開鍋時在小米表面抹一層油水就可以了。小米晶瑩剔透、QQ彈彈,內(nèi)涵十足,標(biāo)配是一小碟蠔油。
菜包仔以海豐梅隴出名,過去在時年八節(jié)才做,還是一份美味的“面前”(手信),公平則為三角粿,外形不同、餡多肉。用占米粉倒入滾水中(加入少許食鹽和食油),翻拌成泥狀,再放入盆中用手反復(fù)揉搓,捻成圓餅形的“粿坯”。把粿坯放在左手心,右手握“粿躪”(陶球)在粿坯上作360度旋轉(zhuǎn),蹂壓成薄薄的凹狀體,放入富有地方風(fēng)味的時蔬輔料(蘿卜絲、椰菜、綠豆芽、沙葛、芹菜、蒜、肉丁、魷脯、蝦干、花生仁、大地魚粉等)包裹,使其呈梭形,并于頭尾處捏緊,照次序排列在葦篾或竹篾做的“朗埗”上面,排滿后放進鐵鍋,用猛火蒸熟。關(guān)鍵是粿皮,須選用剛收成的粘米和糯米磨成粉,適量配搭制成又薄又彈的粿皮,再包上精美的內(nèi)餡,蒸熟了馬上涂上生油,撒上香菜,趁熱點上佐料馬上吃,這樣的菜包粿才算是上品。以餡分為菜包和魚包(餡為海烏魚制成),魚包以金盤圍出品著名。
“菜茶”過去在每年正月才有,尤以元宵節(jié)前后為盛,稱為“炒丁茶”,現(xiàn)在一般人家閑時也做菜茶,近年更盛行在搬入新居、娶新娘三朝之日炒菜茶以代酒宴,于提倡節(jié)儉辦好事不無好處。其做法是將炒熟煮熟的豬肉、香腸、鮮蝦、魷魚絲、粉絲、腐竹、白米豆、赤豆、麥粒、菠菜、荷蘭豆等時新菜混合罝于碗中,撒上花生、炒米,淋上淡茶或豬骨湯,以胡椒粉為調(diào)料,即成可口的菜茶??图胰思昂XS公平、陸豐東海等地盛行“飯茶”,即在菜茶中加入米飯。
將綠茶、炒花生、芝麻,在刺芹、木槿葉、珍珠菜、羅勒、艾葉、桑葉、楓樹葉、苦刺頭、紫蘇、薄荷、車前草、小茴香鮮艾葉、軟樟葉、珍珠菜等新鮮野菜擇幾樣,炒制后在內(nèi)有刻紋的陶缽進行豎式研磨,或用破壁機打碎,制成茶膏,享用時用熱水沖泡即可。以陸河出品為好,茶色呈蘋果綠,保健可口。
餅以薄為上品,以面粉和水調(diào)制好面團,烙者手抓面團如球打轉(zhuǎn),在一塊燒熱的平圓鼎上輕拭一圈,旋即烙干成薄如紙張的餅皮,揭起疊用。皮雖薄,卻不乏韌度和強勁。餅皮包裹各種時蔬吃,以豬油炒菜為佳,主料大致有綠豆芽、包菜、蔥、瘦肉、臘腸、魷魚絲、炒雞蛋等,包裹之前,蔬菜要先濾去水分,這是咸的吃法。還有甜的吃法,以餅皮包裹糖蔥、豆酥、貢糖等,然后隔著餅皮打壓即可食用。
這是源于清明祭祀的小吃,如今已去儀式化,成為隨時可嘗的美食。
俗話說:“無工莫做幼粿”,重糕仔就是一種很考究耐心的粿。做重糕粿的人,需在爐灶邊站很長的時間,計算著時間,開蓋、下漿、蓋蓋,無數(shù)次的反反復(fù)復(fù),最后才能成就那一銅盤層層疊疊、層次分明的重糕仔。
用好的粘米磨漿,米漿的濃稠度決定了重糕粿的硬度,可以隨個人喜好調(diào)整。調(diào)米漿時須緩慢往米粉中加水,邊加水邊揉壓米粉,這樣調(diào)出來的米漿口感比直接加夠水的更好。做重糕仔,還可視口味做成甜、咸兩種。甜味重糕仔工序比較簡單,在調(diào)米漿時直接把紅糖加進水里去就可以了,最后可以放些芝麻之類,但也可以不放。咸重糕粿一般都要先炒熟配料,配料可隨個人喜愛,花生、豬肉、蝦等都可以,同樣在最后的時候放上去。蒸重糕仔需用較深的銅盤,盤底抹點油,鍋里水燒開,銅盤隔水架上去,舀入兩勺米漿,用勺子把米漿均勻鋪在盤底。片刻米漿凝固,上蓋,大火蒸2分鐘左右,開蓋,重復(fù)之前的動作,直到一層層的米漿把銅盤鋪滿了,一般要蒸十多層,在最后那一層上面撒上配料,蓋緊蓋子直到米漿蒸熟。還有一種番薯粉制成的甜重糕仔,以溫水調(diào)粉成漿,層層炊熟,最上一層撒上切碎的炒花生,炒芝麻,層次比占米制品更為分明,彈牙爽口,可謂重糕仔之極品。
一種源于祭祀的小吃,七月半炊重糕仔,是海城附近的習(xí)俗,謂之“剝鬼皮”,制法也許與東南亞的千層糕有關(guān)。
源于清明祭祀用品。鼠殼粿是用田野里采回來的鼠殼棉草經(jīng)過不斷揉搓,清洗,去枝存棉加入糯米粉制成,里面包裹糖、糖冬瓜片,芝麻,花生,蔥頭油等。將采摘好的鼠曲草熬成湯汁,調(diào)入豬油,和糯米粉制成粿皮;將炒熟的花生和芝麻磨碎,混入糖冬瓜片和打碎的蔥頭,包成龜狀,蒸上十幾分鐘,香甜可口的鼠殼龜即可出爐。
海豐公平常見的街頭小吃。制作時先用占米磨成漿,攪勻米漿呈濃糊狀。將炒過的餡料放在碗里,注入米漿,進蒸籠炊15-20分鐘左右即熟,以中央表面略占內(nèi)凹狀為宜,食用前淋上各家秘制的醬料。食用工具為竹批,在表面上劃十字或米字形,再插進碗和粿之間劃一圈,令醬料與粿融合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