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摘取于粵東密林山野
近十種天然草本植物
經(jīng)過舂搗旋磨,手工擂制
造就一碗甘潤芳香的陸河擂茶
濃郁的口感層次豐富
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
這份獨特的南國特飲
在陸河已經(jīng)流傳兩千年
源于山野 萃取天然
“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
四面環(huán)山的陸河
為早年長途跋涉的客家人
提供了安置家園的理想之地
小寒剛過,大寒將至
陸河迎來最美的時節(jié)
層層疊疊的梅花次第盛放
連成萬畝縹緲仙境
一樹一樹,千樹萬樹
一個山頭,又一個山頭
鋪天蓋地的白
縈繞山谷的香
仿佛一場落在南國的香雪海
經(jīng)冬雪藏,與梅一起的
還有山野間數(shù)不勝數(shù)的
野菜和草藥
天生地長,漫山遍野
隨便一采就是一筐
紫蘇葉、雷公根、珍珠菜
薄荷、艾草、步驚草、軟樟葉
還有陸河特有的藥材——苦刺芯
輕嗅一口
天然植物散發(fā)出好聞的青草香氣
舂搗旋磨 手工擂制
讓這些草藥變身的技藝
流傳了上千年
草藥洗凈,切成小段
放入熱鍋同新茶一同炒制
這是茶葉與野菜的初次邂逅
布滿細(xì)密陶紋的擂茶缽
長半米的樟木質(zhì)的擂茶棒
茶菜倒入,再加入炒熟的花生米
擂茶開始
這是茶葉和野菜的深度融合
“一粗二順三韌勁”
“粗”指簡單研磨粗略粉碎即可
“順”講求研磨花生米時
需用力均勻平順
“韌勁”則是擂茶的持之以恒
歷經(jīng)半小時的舂搗、旋轉(zhuǎn)、反復(fù)研磨
植物不斷滲出水分
缽內(nèi)漸成青綠色糊狀物
濃郁的野菜和茶葉的清香
沁心入脾
此時倒入熱水
一碗湯色翠綠、甘潤濃厚的擂茶便制成了
淳樸風(fēng)味 世代相傳
一入口,溫?zé)岬呐魈蔬^
植物的清爽口感
混雜天然微苦的滋味
在舌尖彌漫開來
而花生米的鹽
恰到好處地帶來一種生津的咸鮮
由于苦刺芯苦后回甘的特性
最初的一絲苦澀
慢慢在嘴里沉淀出甘甜的氣息
清香馥郁,回味無窮
這就是陸河擂茶的特別之處
在陸河,擂茶搭配米飯乃是
普通人家每天中午的主食
閑來每日擂上一缽濃郁的擂茶
辛苦勞作后喝上一兩碗
一天的疲憊都煙消云散
每每有客遠(yuǎn)道而來
制作材料豐富的擂茶
熱情勸客人飲上好幾碗
再閑話家常一番
更是當(dāng)?shù)刈顬榇緲阌譄崆械臍g迎方式
每年正月初七
是陸河特定的日子——“開茶日”
每家每戶都會準(zhǔn)備“七樣菜茶”
紅生菜、芹菜、芥蘭菜、蔥
芫荽、荷蘭豆、豌豆等七種蔬菜
村民以此為原料,或炒成七菜就茶當(dāng)餐
有客家的地方,就有擂茶
這種留存了2000多年的茶飲
從山間人家播撒到大江南北
化作一碗濃香的鄉(xiāng)愁
優(yōu)品檔案
陸河擂茶,客家人的擂茶
茶味純,香氣濃
具有暖胃、性溫、理中的特性
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
清肝明目、防風(fēng)祛寒
而且還有健脾養(yǎng)胃、滋補長壽之功能
集飲食與保健于一體
是陸河先民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
【策劃】嚴(yán)亮 趙文君
【統(tǒng)籌】趙文君 南小渭
【視頻制作】陳鍇進(jìn)
【攝影】喻焰 彭駿
【海報設(shè)計】喻焰
【文字/出鏡】吳思旻
【出品】南方日報地方新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