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有著豐厚的文化藝術(shù)蘊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異彩紛呈,擁有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9項,省級30項、市級75項,享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的美譽。在這里,閩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交融匯合,讓我們一起了解汕尾9項國家級非遺: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陸豐皮影戲、汕尾滾地金龍、麒麟舞、河田高景、甲子英歌、汕尾漁歌。
甲子英歌舞之所以叫“英歌”,寓意是英雄的長歌。它相傳于明朝(1392年)由福建傳入,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甲子英歌舞是深受汕尾民眾喜愛的一項民間藝術(shù)。它具有明顯的南派武功表演特色,舞步雄健,槌花優(yōu)美,節(jié)奏整齊熱烈,場面宏偉壯觀,氣勢雄壯威武,頗能振奮精神,鼓舞勇氣,還能改善文化生活。甲子英歌舞幾乎每年都要舉行常規(guī)活動,還常常會被作為重大慶典、喜慶太平和慶賀佳節(jié)的表演節(jié)目。 2011年,甲子英歌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擴展項目名錄。
甲子英歌舞原是游行式舞隊,分四大部分,即舉義旗16人,舞英歌54人,打鑼鼓13人,演小戲及橫抬旗幟若干人,合計總?cè)藬?shù)107人。其中舞英歌為前部,是主要表演隊伍,以“時遷”領(lǐng)頭引隊。配套小戲等演出在舞隊后部。表演一開始,“時遷”頭插金花、戴紅綢武冠,手舞銀蛇,翻側(cè)身筋斗,然后盤膝坐地,立下戰(zhàn)馬拳態(tài),接著圓身返肩,浩然正氣,走在最前面,殺開一條道路。接著由“李逵”帶領(lǐng)的36人排成兩排緊跟而上——其中前24人,各畫上不同的花臉,雙手各握一支木棍,這是“武畔”;后12人,畫武生面譜,手提小鈴冬鼓,這是“文畔”?!拔呐稀薄拔渑稀比砭俏鋫b裝扮,腰間都攜帶相應的兵器,頭戴紅色并加插雉尾的雙龍武生冠,腳穿紅褲,打五彩腳絞,足穿綴有小鈴的草鞋,走動起來發(fā)出富有節(jié)奏的鈴聲。上身衣著略有不同,“武畔”穿白襟環(huán)花束袖黑衫,“文畔”則穿天藍色衫。表演時,演員或手舞雙棍旋轉(zhuǎn)過肩,或手執(zhí)小鈴鼓,和著鼓點節(jié)奏一上一下敲擊,發(fā)出嘹亮雄威的響聲,一邊舞蹈,一邊邁著穩(wěn)健的蜈蚣步前進。整個演出隊伍步伐整齊,舞動雄威,服裝絢麗,讓觀眾精神為之振奮。有時候,“李逵”會帶動隊列進行分行、合攏、穿單龍及穿雙龍等變化。動作及套路主要有“握槌”“夾槌”“旋槌”“擊槌”“削槌”“伏槌”“摻槌”“上下?lián)糸场薄按埐缄嚒钡?。舞蹈的基本步法有“前蹉步”“橫蹉步”“提顛步”“前提腿蹉跳步”“后抬腿蹉跳步”“碎步”等。每變換一個動作前,都會有一個八拍的吆喝聲,前四拍由頭槌“李逵”和二槌“楊志”領(lǐng)喊,后四拍由舞蹈者一齊喊。因此,一路上時時會有節(jié)奏整齊的“嗬……嘿,嗬……嘿”的吆喝聲鏗鏘有力地響起,振聾發(fā)聵,盡顯恢宏豪氣以及水泊好漢粗獷、雄壯、團結(jié)戰(zhàn)斗的英雄氣概。
英歌舞動作頗有南拳姿態(tài),無論擊打、抬步,還是返身、背向,還是起落輕重,都扣人心弦。表演中,演員舉棍擊打,肩、背、腰、腳均各有功力分寸,舞蹈角度、抬步、返身等都很注重南拳腿功,起、落、背向都各有輕重,整個動作概以拳腳化的側(cè)面“莊步走”,逢溝過隙、躍級過門都用“輕功”。其中,“時遷”的動作屬于南拳中的“戰(zhàn)馬”拳態(tài),以“畫眉跳架”的姿勢配以支半手的吞吐,然后圓身返肩,人物形象生氣勃勃。據(jù)說,舊時的英歌舞在表演完敲棍舞蹈后,表演者還要分成20對,各提兵器進行大場面對打表演。
甲子英歌舞的另一個藝術(shù)特色就是有一套與眾不同的臉譜,它既與京劇、粵劇、西秦戲中的凈角面譜有相同之處,又比它們更為復雜,更有氣派。從著色變化、曲直粗細線條和濃淡繁簡的對比,到勾勒的筆法,都更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4個臉譜互不相同,一個個性格鮮明,須眉畢見,極為生動傳神。據(jù)臉譜藝人介紹,臉譜的眉、目、額、鼻、腮等部位的造型著色變化非常大,主要用濃淡繁簡的色調(diào)對比、曲直粗細的線條變化進行互襯,從而著重勾勒出人物形象,顯示出水泊英雄的豪俠氣概。
甲子英歌主要用打擊樂器伴奏,有1個大鼓、4面行鑼、1個镲和2副鈸。整個表演只有一種保持一定速度的無限反復的鑼鼓點“咚咚咚,隆咚咚”。有時候,伴奏樂隊會結(jié)合表演者的隊形和動作、觀眾的情緒和表演現(xiàn)場的氣氛,適當?shù)丶涌旃?jié)奏,增強響度,以營造熱烈氣氛。表演者的舞蹈動作和步伐按鼓點的變化而變化,但一般都由慢到快、由輕到重,而手中旋舞敲擊的雙木棍聲響也由弱到強。鼓點變急時,由“時遷”帶隊合攏、分行,完成“穿‘8’字形”“穿雙龍”“穿龍仔”等。鼓點一般速度時,“時遷”則手握“神蛇”穿梭于隊列中間,由小男孩扮演的花鼓婆“孫二娘”和“扈三娘”便翻筋斗到成年人扮演的花鼓公“張青”和“王英”肩膀上,然后獨腳站立在其肩膀或頭上,用花鼓槌做畫圓圈等各種有趣的動作,為現(xiàn)場增添熱鬧喜慶的氣氛。與舞英歌演員不同的是,花鼓公、花鼓婆可以在隊伍里任意走動,不受舞蹈規(guī)則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