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有著豐厚的文化藝術蘊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異彩紛呈,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0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5項,享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的美譽。在這里,閩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交融匯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汕尾30項省級非遺吧——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藝苑中,客家擂茶以其古樸見奇趣,以保健顯奇效,自古聞名遐邇。2012年2月,陸河擂茶制作技藝被列入廣東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陸河擂茶是客家擂茶的傳承與異化。據(jù)《海豐縣志》《陸豐縣志》及陸河多姓譜牒記載,陸河客家先民多于唐宋年間為避戰(zhàn)禍,從中原舉族一路南遷至“蠻夷之地”,隸屬于南??げ┝_縣,為畬族居住地;東晉咸和六年(331年),隸屬東官郡海豐縣,為漢畬雜居地。因居住在閉塞、多雨,寒涼的山區(qū)環(huán)境中,人體需求的碘、鈉、硒元素嚴重流失,加上長距離長時段的遷徙,陸河先民飽受胃寒腹瀉、百日咳、子夜哮喘疾病之苦。為適應自然環(huán)境,人們尋找一種新飲食方式,最終選擇了客家擂茶,并延此慣發(fā)明了具有“暖胃、性溫、理中”為特點的陸河擂茶,其選材集飲食和保健于一體,形成了今天獨、奇、趣的陸河擂茶。 客家人非常熱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是普遍的傳統(tǒng)禮節(jié),不論是親朋好友來訪,或是婚嫁喜慶,即請吃擂茶??图胰酥评薏枰詪D女見長。擂茶工具有:擂茶缽——陶制品,內壁粗而密,紋均分布;擂茶槌——用上等香樟樹、柚樹、番石榴樹、山蒼樹或油茶籽樹干加工而成,長約一米。因擂茶槌旋磨消耗的粉末不僅無害還可入味,故十分講究。 家常擂茶用料有:焙炒綠茶、芝麻、焙炒花生仁等料。先置茶葉、芝麻入缽旋磨,再加花生仁旋磨,整個過程需不斷注入少許水,擂茶槌沿內壁有規(guī)律旋磨,直至成糊狀,客家人稱“茶泥”或“擂茶腳子”。而后沖入沸水,并作適當攪拌至糊狀,與水融為一體。飲用時佐以爆米花、糯米花、花生仁、米果及豆類、青菜,這就是集香、甜、甘、苦為一體的擂茶了。尤其是用這些鮮料制出的油茶,湯色誘人,清香逼人,入口后滿腔留香,口舌生津。 陸河擂茶的配料多種多樣,可以因寒暑季候或葷素各異加入不同的佐料和青草藥物,制作過程基本相同,但又稍有一些小區(qū)別。咸茶,用料少,比較簡單,只要加入綠茶、芝麻、花生即可,是較通俗的飲茶方式。而鮮艾葉、薄荷葉、生茶葉、楓樹嫩芽、紫蘇葉、番香、香蘇、雞腳刺、玫嫩芽、芫荽菜都是制作油茶鮮料。使用野菜、青草藥制成的擂茶稱“油茶”,亦稱“生茶”。據(jù)中醫(yī)驗證,擂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風祛寒、開胃健脾、清熱解毒、清肝明目、潤膚美容、延年益壽的功效。在陸河,每天每戶必制作一缽擂茶,勞作后喝上幾碗,一天辛苦便煙消云散??腿诉h道而來,喝碗茶提神醒腦,充饑益體。 擂茶加上米飯已成為陸河人中午的主食。每年正月初七則成為陸河人特定的日子,稱之為“開茶日”,每戶都要在這天中午備七種菜擂茶,叫作“七樣菜茶”。關于“七樣菜茶”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一年正月初七日,七仙女趁春光明媚之機結伴來凡間,在陸河東坑富洋垅埔子里一農家菜園采青,待仙飛走后,人們仔細察看,發(fā)現(xiàn)七仙女所采摘的蔬菜為紅生菜、芹菜、芥蘭菜,還有蔥、蒜、芫荽、荷蘭豆、豌豆七種,從此人們依樣畫葫蘆,一直沿襲下來,以這七種蔬菜為原料或伴加佐料炒成一道菜,就茶當餐。有的則干脆將七種蔬菜加新起鍋豬油渣一塊炒熟進行研擂,制成香噴噴的油茶。后來便形成了正月初七吃七樣菜茶的初七“開茶日”,這一日過后,擂茶方可作為日常主餐,因此初七這天中午家家戶戶都吃“七樣菜茶”便成了陸河客家人的習慣。 陸豐海馬酒始由于其酒味芳香、回味甘醇,同時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活性物質,具有滋陰養(yǎng)陽、強筋活絡、益氣補血、健身養(yǎng)顏等功效,素有“南國一寶”的美稱。2012年2月,陸豐海馬酒釀造技藝被列入廣東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陸豐海馬酒一直以來均采用傳統(tǒng)手工技藝進行陳釀勾兌。由李氏先祖李宗德始創(chuàng)。因采用當?shù)靥禺a海馬及多種中藥材,浸泡于高度精良米酒一年后去渣取酒而得名。據(jù)史料記載,從唐玄宗起歷宋、元、明、清時期,均作為宮廷御酒,至清開始傳入民間成為尋常百姓強益身心的飲料。起初是當?shù)貪O民出海將打撈上來的海馬直接浸泡于米酒中,產生了最初的土浸海馬酒。李氏先祖李宗德發(fā)現(xiàn)這種土浸的海馬酒飲用之后,雖然具有補腎壯陽、調氣活血、治跌打損傷等功效,但是酒中海馬腥味極濃,飲用口感不佳,便對其進行精心研制,加入了20多種中藥材浸泡于高度精良米酒一年后去渣取酒,并在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的傳統(tǒng)手工釀造技藝。光緒七年(1881年),李宗德在陸豐東海新厝仔村開辦了釀酒作坊,采用傳統(tǒng)手工技藝從事陸豐海馬酒釀造,家族傳承延續(xù)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傳至李秉記這一代,經(jīng)其更進一步研究、探索,同時與中山大學合作,使海馬酒傳統(tǒng)釀造技藝得到完善。目前,海馬酒作為陸豐的一項經(jīng)濟產業(yè),發(fā)展前景好,馳名海內外,是中國酒文化和海洋文化完美結合的突出代表。 陸豐海馬酒釀造技藝獨特,從原材料加工開始到灌裝入庫為止,要經(jīng)歷數(shù)道工序,歷時需一年左右。第一道工序:釀造50度純米酒的工藝。浸泡海馬酒的酒度要求極高,一是純米酒,二是酒度一定要在50度左右。在釀造米酒的過程中,要精選優(yōu)質的大米作原料,水質要求清、凈,釀造時通過一蒸二蒸三蒸達到50度的酒度,然后封存于陶制的大缸之中。第二道工序:低溫烘干海馬工藝。海馬捕撈上來洗凈后放入事先準備好的大鼎之中,用溫火慢慢烘,每次烘干時間要求在40分鐘左右,而且要保證被烘干的海馬不能過脆過軟,干濕要求十分嚴格,接著把烘干的海馬冷卻后倒入封存的米酒之中進行浸泡,并保藏于地窖或陰涼之處,一年后才能啟封進行勾兌飲用。第三道工序:對海馬酒其他輔助材料進行分類蒸制,即分別將鮑魚、沙參、人參、熟地、枸杞、靈芝等藥材放入蒸籠,用溫火慢慢蒸熟蒸透,然后取出晾涼,以備進入下一個工藝流程。第四道工序:烘干后的海馬和蒸制后的鮑魚浸泡后倒入陶制的大缸,每三個月必須攪拌一次,然后繼續(xù)密封存放,如此連續(xù)四次才能取用。沙參、人參、熟地、枸杞、靈芝等二十多種藥材在蒸制后也分別進行浸泡,每兩個月攪拌一次,連續(xù)三次后方能取用。浸泡工藝一是要求保證時間,二是保證各種成分出味,確保酒質。第五道工序:勾兌制作工藝。勾兌工藝是整個釀造海馬酒最關鍵的一環(huán)。海馬酒的口感、味道、色澤、成分配置都是勾兌工藝的關鍵,要求極高。釀酒師對每配100公斤海馬酒成分分配要求極其嚴格,各種成分的酒倒入陶制的大缸后要不斷攪動,直到酒味芳香為止。第六道工序:過濾。為了確保海馬酒色澤晶明,過濾師把勾兌后的酒放入過濾器中分三級過濾,使酒色逐漸透明有光澤,遂成為成品的海馬酒,然后灌裝入庫,或進入市場銷售。 陸豐海馬酒采用海馬這一名貴海洋生物和沙參、人參、熟地、枸杞、靈芝等26 種優(yōu)質中藥材、米酒、優(yōu)質蒸餾水為原料。其釀造工藝具有顯著特點,始終保持焙制、浸泡、手工勾兌等釀造技藝的獨特環(huán)節(jié),酒味芳香、回味甘醇、色澤晶明、清爽可口。陸豐海馬酒富含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糖、?;撬?、黃酮、甾醇、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活性物質,可補充人體必需的營養(yǎng)和生理活力,四季常飲具有補腎壯陽、強筋活絡、益氣補血、健身養(yǎng)顏等功效。陸豐海馬酒不含人工激素、無副作用、飲用安全,適合作為大眾的保健飲品。海馬屬于海龍科,俗語說“東北人參,江南海馬”,其藥用價值早在《本草綱目》就有記載,海馬對緩解免疫功能低下或腎虛引起的體乏、失眠、記憶力減退、食欲不振、高血脂等癥有明顯的功效。陸豐海馬酒配方科學、嚴謹,釀造技藝對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養(yǎng)生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是養(yǎng)生酒的代表性產品。 陸豐海馬酒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成為嶺南地區(qū)和港澳、東南亞酒文化和飲食文化的突出代表,被海外華僑稱為“家鄉(xiāng)水、健身酒”。 陸豐海馬酒至今仍保留著先輩傳承秘方和傳統(tǒng)技藝。近年來,陸豐海馬酒廠全面啟動了傳統(tǒng)釀造技藝保護工程,對傳統(tǒng)釀造技藝進行了歸類、建檔、存檔,召開專題研討會,并保留了釀造海馬酒的低溫干燥、蒸制、浸泡等傳統(tǒng)技藝,同時投資千萬元建立海馬酒生態(tài)保護區(qū)和海馬仿生態(tài)人工養(yǎng)殖基地,以確保陸豐海馬酒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