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廓清廣東省瀕危劇種生存發(fā)展情況,為我省制訂“十四五”時期瀕危劇種保護扶持方案提供科學依據(jù),近日,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的指導下,廣東省藝術研究所組織兩支調研隊伍赴汕尾、河源、韶關等地,針對本省五個瀕危劇種(西秦戲、正字戲、白字戲、花朝戲、樂昌花鼓戲)開展調研。
羅方毅/攝
第一組調研人員在汕尾市召開瀕危劇種保護扶持工作座談會。汕尾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及相關縣(市)文化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西秦戲、正字戲、白字戲保護傳承機構負責人和業(yè)務骨干,及民營院團的代表參加座談。各單位代表圍繞瀕危劇種的政策扶持、精品創(chuàng)作生產(chǎn)、遺產(chǎn)搶救保護、人才隊伍建設、場地硬件和交流平臺建設等情況深入交流。調研組前往三個瀕危劇種所屬院團實地考察排練場地和辦公設施,觀看了白字戲《母親·認子》、西秦戲《秦香蓮·殺廟》、正字戲《三國傳·戰(zhàn)冀州》等折子戲并拜訪了陸豐市皮影戲傳承保護中心,學習了陸豐皮影戲、木偶戲傳承工作的成功經(jīng)驗。
正字戲
正字戲表演風格古樸、氣魄宏大,特別擅長連臺本戲。正字戲設12個行當,以正音曲和昆腔為主要聲腔,分文戲和武戲。文戲的唱腔比較古老,以曲牌體的正音曲(大板曲)、唱牌子(即昆腔)為主,雜以亂彈、小調等。武戲以做工尤其是打斗為主,沒有或少有唱腔,分為大傳戲、小傳戲、本頭和錦出四類。
(正字戲《姜維射郭淮》,跑布馬)
白字戲
白字戲曲采用海豐、陸豐方言,分生、旦、丑、凈、公、婆、貼7個角色行當,表演程式嚴而不僵,載歌載舞,富有生活氣息。白字戲唱腔結構以曲牌聯(lián)套體為主,也有部分板式唱腔。它音樂優(yōu)美,有聯(lián)曲、滾唱、一唱眾和等形式與特點。曲牌分為正板白字曲、反線曲和雜調,統(tǒng)稱為“白字曲”。字戲的曲牌由牌頭、牌腹、牌尾三部分構成。牌頭為兩句唱詞,其字數(shù)有四、六、七字不等,一般起句多為四字句,第二句則多為七字句;牌腹多為滾唱,以七字句為主,句數(shù)多少不拘,旋律可隨意反復運用,適用于敘述、訴說;曲牌尾句常配以鑼鼓。白字戲的曲牌多為佚名,冠以名稱的尚有40多支。
西秦戲
西秦戲中留存著古老劇種西秦腔的藝術因子,是清代地方戲曲聲腔傳播流變的活證物,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西秦戲的唱、白沿用中州音韻,男女異聲同調,男唱真嗓,女唱假嗓。西秦戲的音樂唱腔為齊言對偶句的板式變化體,主要聲腔有正線曲、西皮、二黃,此外還有少量的小調和昆腔。